近年来,黎平县聚焦茶叶品种、品质、品牌,坚持做好基地、加工、市场三篇文章,全力推进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7.05万亩,投产茶园23.7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6.26亿元,带动农户1.6万户,人均增收4500余元,茶产业已成为黎平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一、在品种培优上下功夫,推动基地建设标准化
一是强化优良品种推广。立足县域内不同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种”原则,大力推广“黎平雀舌”“黎平香茶”等本地优良茶树品种,同时引进“龙井43”“福鼎大白茶”“中茶108”“黔茶一号”等国内优质茶树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不断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截至目前,全县良种茶园面积占比达98%以上,茶叶品质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茶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积极推广“茶林相间、茶果套种、茶草共生”等生态种植模式,在茶园中套种樱花、桂花、银杏等景观树种和杨梅、梨子、桃子等经济果树,同时利用茶园周边自然植被,营造良好的茶园生态系统,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茶叶品质。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茶园6万亩,其中欧盟及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达0.2万亩。
三是加大茶园管护力度。建立健全茶园管护长效机制,制定出台茶园管护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茶农茶园管护水平。同时,积极推广茶园机械化修剪、采摘、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降低茶园管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全县茶园机械化修剪和采摘率分别达90%和10%,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以上。
二、在品质提升上做文章,推动加工生产规范化
一是培育壮大加工主体。坚持“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能力好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外地知名茶叶加工企业落户黎平,带动全县茶叶加工水平提升。目前,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3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州级龙头企业22家。
二是加强加工技术改造。鼓励和引导茶叶加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生产线和设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茶叶加工自动化、标准化、清洁化水平。近年来,全县茶叶加工企业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达0.5亿元,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2个,新增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5条,茶叶加工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等违法行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同时,积极推进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可追溯,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近三年来,该县茶叶抽检合格率达100%。
三、在品牌打造上求突破,推动市场营销多元化
一是加强品牌培育塑造。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整合全县茶叶品牌资源,重点打造“黎平茶”区域公用品牌,同时鼓励企业培育自主特色品牌,形成“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的品牌格局。制定出台“黎平茶”品牌管理办法和宣传推广方案,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来,“黎平茶”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荣誉称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是拓展市场销售渠道。积极搭建茶叶销售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茶博会、农交会、展销会等展会活动,展示展销黎平茶叶产品,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同时,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动茶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宽茶叶销售市场。目前,全县已发展茶叶电商企业5家,开设网店3余家,茶叶线上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
三是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黎平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推动茶旅融合发展。依托茶园基地,打造了一批集茶叶采摘、制作体验、休闲观光、茶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点,如“黎平桂花台茶叶观光园”“中潮镇龙形冲茶旅体验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茶叶销售和茶农增收。近年来,全县茶旅融合接待游客人数达1.2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以上。
(县农业农村局 吴彩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