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导航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新版网站 > 醉美黎平 > 历史沿革
黎 平 建 制 历 史
文章来源: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7-04-06 16:42 浏览量:0次 打印 关闭 【字体:

黎平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几与中华文明同步。

五帝时属西戎;周属楚;秦代隶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晋属罈城县;梁属龙标县;陈属沅陵郡;隋属辰州;唐为龙标县、叙州,黎平时称五脑寨;“五代十国”时期,属诚州(杨再思将叙州改为诚州);宋代开始设置土司。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黎平境内开始设置, 福禄永从长官司,治所在今黎平永从。

宝祐间(1253-1258年)设置潭溪长官司,治所在今黎平高屯潭溪。随后设置的还有八舟、溶江巴黄、洪州泊里三处长官司。所以,在宋代黎平共设置有五处长官司。”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全面夺取南宋政权后,对宋袭下来的长官司诏谕各部酋长,能率所部归附者,官不失职,民不失业。二十年,命四川行省讨平“九溪十八洞”,在黎平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由顺元路宣慰司节制,并将宋置长官司撤废。至治二年1322年废除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仍沿用宋置的长官司制,设上黎平、罗章、古州八万洞、曹滴洞、诚州富盈、客团、特团、亮寨、古州、乐墩洞、福水州、允州、六龙图、洪州泊里十四处长官司,隶属思州宣慰司管辖。后又析地分设五开洞、铜鼓、宁溪、欧阳、胡耳、新化、中林验洞、龙里、赤溪南洞、西山阳洞长官司,并恢复潭溪、八舟、福禄永从、溶江巴黄长官司地名,但辖区与司驻地有变更。元代先后设置的长官司共有二十八处,因多次变更,至元末黎平共设置有十四处长官司。

至元十六年1279年于里坪寨置上里坪长官司,(‘里’,原是侗族人民祭祀的处所。至元(1264年—1294年)是中国元朝第1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

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置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治所在今黎平罗里。(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即位,称元世祖。)

至治二年1322年由上里坪长官司更名为上黎平长官司,治所在今德凤黎平寨。同时废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

至治:孛儿只斤·硕德八剌于1320年即位,庙号元英宗,1321年改元“至治”。推行“以儒治国”政策,进行改革,史称“至治改革”。 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1323年9月4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明洪武五年1372年古州八万诸洞爆发农民起义,卫国公、征南将军邓愈、江阴侯吴良率指挥胡海分别讨平;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黎平上黄农民吴勉起义,以“上天授意”为名自称“铲平王”,1385年掀起大规模武装反抗,明廷命楚王朱桢、信国公汤和镇压,上黄一战,孤军无援,4000余人惨遭杀害,吴勉、吴禄父子被俘,押往南京处斩。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平定农民起义后,为加强对当地的统治,在黎平设置五开卫指挥司,驻军把守,治所在五脑寨(今黎平县城后街)。同时废上黎平长官司和其他十三处长官司。

永乐元年1403年,明廷又重新恢复这十四处长官司。

永乐六年1408年,为便于对长官司的控制和监督,明廷在赤溪南洞长官司境内设双江巡检司,派驻流官巡检一员,并仍以当地土司为副职。1409年,又在古州、曹滴洞、八舟、洪州泊里、中林验洞、福禄永从、潭溪、欧阳、亮寨、湖耳、新化、龙里、西山阳洞十三处长官司各派驻溜官吏目一员,开始实行了“土流并治”。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以思州宣慰司所辖的十四处长官司分设黎平、新化二府,其中潭溪、八舟、古州、曹滴洞、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西山阳洞七处长官司隶黎平府,新化、龙里、欧阳、亮寨、湖耳、中林验洞、赤西南洞七处长官司隶新化府。

明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化府并入黎平府,十四处长官司统归黎平知府节制。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黎平府,废思州(今贵州岑巩)安抚司,治所在今黎平寨之官团,于1434年迁入五脑寨,府卫同城长达293年。

明正统六年1441年设永从县,同时废除福禄永从长官司,隶属黎平府。

明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以古州长官司地分设三郎司,以曹滴洞长官司所辖的天甫十七寨分设三郎司土舍。至明末,黎平共设置有十四处长官司、一处三郎司和一处三郎司土舍。

1581年五开卫军士胡国瑞发动兵变(史称“五开卫兵变”“五哗六哗”:五开卫下辖六所头目哗变,联合天甫、银赖等部落组成‘五司’哗变),黎平皮林一带发生农民起义,邓子龙率兵平定了兵变,于1583年率兵镇压皮林农民起义。

明万历十年1582年黎平府改设黎平军民总管府,兼治五开卫军事,知府归沅辰道节制。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黎平军民总管府复改为黎平府,隶属湖广行省,1603年复隶属贵州。

清朝建立政权后,有的长官司因谋叛而被撤废,后来清廷推出“改土归流”政策,逐渐削弱长官司的权力。

顺治十七年1660年,曹滴洞长官司长官谋叛被朝廷处死,废除该司和三郎司土舍,由府经历司直接管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赤溪南洞、西山阳洞二处长官司长官也因谋叛被撤废,分别以司治地隶锦屏、永从县。

1725年,楚省的五开、铜鼓二卫改属黎平府。

雍正五年1727年,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开发,清廷恢复对其余十一处长官司各派驻流官吏目一员,稽查土司,与县、州官同职衔,重其职守,以便就近弹压。随后逐步在司地设副长官分理,进而改土司为流官担任。

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五开卫改设开泰县,同时铜鼓卫改设锦屏县,隶属黎平府,改楚省靖州的天柱县归黎平府,府辖四县(永从县、开泰县、锦屏县、天柱县)。

1730年,设古州厅同知(今贵州榕江),属黎平府。

世宗雍正十二年1733年,调天柱县属镇远府,府辖一厅三县(古州厅、永从县、开泰县、锦屏县)。

高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置下江厅通判,隶黎平府,府辖二厅三县(古州厅、下江厅、永从县、开泰县、锦屏县)。

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裁锦屏县入开泰县,府辖二厅二县(古州厅、下江厅、永从县、开泰县)。

清末,黎平的长官司全部消亡,取而代之是革除后由清王朝新设的政权机构。

民国二年1913年,原府、州、厅一律改为县,废府设黎平县和洪州分县(驻地今黎平水口),开泰县移治锦屏乡县丞驻地,改为锦屏县,属黔东道。

黎平县,1935年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地;1936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销洪州分县,并入黎平县;1937年以后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1年撤永从县、下江县,设从江县,驻地丙梅,永从归黎平,下江归榕江。

黎平县人民政府,1950年2月成立,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017年4月6日)

参考文献:1.张永文《黎平置长官司史况》;2.《黎平县志》;3.《黎平地名由来与故事》。

注:1.土司——是中国封建社会管理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其义在于羁縻勿绝,仍效仿唐代的“羁縻制度”。政治上巩固其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维持下去,满足于征收纳贡。

2.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是北宋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个年号,在976—997年间使用了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5个年号,他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3.杨再思——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出生在五溪侗乡,自少有勇,智谋韬略,14岁随父杨居本守叙州,因功授叙州知事,守沅州(今芷江),创建五溪十洞,设洞长,定洞制,众尊杨再思为“五溪长史、十洞长史”。至昭宗初年(889)受朝廷捐诏讨贼,分镇滇黔,保境卫国,五代时期,原思、播州等州割地自立,不附朝廷,惟杨再思坚持奉唐正朔,改叙州为“诚州”意为诚心固守,使用唐昭宣帝“天佑”年号,使用唐规、唐款,在西南腹地创建忠于唐室的蕃镇,以此功授,后唐赐封为诚州刺史,授江淮、湖广都铃辖,食邑一万二千户。斯时,梁、唐、晋、汉、周争夺中原,无暇顾及边郡,天下分裂,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然杨再思制下的诚州则得休养生息,社会安定,侗苗安居乐业,农牧发展,商业兴旺。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杨再思病逝于诚州湖耳(今锦屏铜鼓)葬于贵州黎平佳所长岭岗。因杨再思团结各少数民族,顺应朝廷治国安邦,功勋卓著,遗受于民,自宋礼祭,在之后的229年中,先后有9位皇帝加封他13次,为历史之最。朝廷先后九次封侯、两次封王、两次封公。英惠侯、阴助侯、威远侯、英济侯2次、广惠侯、灵祐侯、创远英惠侯、英惠侯。直至晚清同治七年,朝廷仍钦定飞山庙祀典,例定州府大员主祭,借以安抚百姓。(注:所谓“五溪”,是指沅水中上游的五大支流。《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潕溪、辰溪”。 根据《湖南通志地理志》载:潕水和辰水分别发源于贵州的大塘山和梵净山,在黔城和辰溪县城注入沅水;渠水发源于通道与广西的分水坳,在托口注入沅水;巫水发源于城步巫山,在洪江注入沅水;酉水北源湖北宣恩,南源贵州松桃,在沅陵县城注入沅水。因此,广义上的五溪地区就是沅水中上游地区,以怀化为中心地带,包括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边地区三十几个县市区;狭义上的五溪指黎平、锦屏、靖州、会同、通道一带的十洞地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