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黎平历史文化独特悠久,木材优质丰富在贵州享有盛名,地杰人灵,在这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值得黎平人民骄傲的志士仁人,其中有五位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历史名人,黎平史称“五贵人”。
第一位:吏部尚书梅友月
梅友月,字望舒,汉族,黎平城关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历任四川重庆府推官(1601年),官阶六品;吏部稽勋司主事,专管贪官污吏和不称职官员弹劾之事,被人称为“天官”,名声好,权力大,但所干之事最容易得罪人,官阶正六品;北京吏部郎中,官阶五品(1604年)、通政使司参议(1609年)、副使(1610年),官阶四品;北京通政司通政使(1614年),在大明王朝,通政司与都察院,官阶二品。任职期间,他关心家乡人民疾苦,看到靖州(今湖南靖县)县、五开(今黎平)、铜鼓(今锦屏)等地运送军粮,要运到荆州、郧阳(今属湖北),路途遥远,苦不堪言,所征徭役,因冰冻酷暑,死于途中,不知其数。后友月向朝廷请求,豁免了远道运送军粮。对朝廷推行的一些危害百姓的措施,朝中多数大臣,避嫌缩舌,而友月则敢于挺身而出,直言上谏。
告老还乡后,见西门外福禄江水环流,无桥通行,男女老少寒冬涉水过河,不堪其苦,春洪暴涨,更是无法过河。于是慷慨捐资续修其父倡导修未尽之桥,终于建成,名承德桥。后用于公路桥,桥至今尚存。(吏部尚书:主管全国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部长。)
第二位:兵部尚书何腾蛟
何腾蛟,字从云、祥升,生于1592年,卒于1649年,享年57岁,汉族,黎平县城关人。腾蛟死后300年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职方主事,十七年(1644年),明福王朱由嵩在南都(今南京)称帝,拜为副都御史,总督豫(河南)、楚(湖北、湖南)、川(四川)、黔(贵州)军务。同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顺治元年),五月明弘光帝被俘;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改称隆武元年,拜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后加封为太子保。总督豫(河南)、楚(湖北、湖南)、川(四川)、黔(贵州)、秦(陕西、甘肃)、粤(广东、广西)等省军务。
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明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拜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十月,清军攻克黎平,何腾蛟家族40余人被押送至汉阳,胁迫腾蛟投降。腾蛟回书写道:“为天下者不顾其家,为名节者不顾其身,……欲挟吾顺而不能也!”
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为抗击清军何腾蛟奔赴湘潭,不幸被俘,清军诱降,腾蛟斩钉截铁地说:“汝何劳神,吾头可断,心可剖,欲降不能!”,为表不降决心,从被俘之日起,即水米不进,对明朝的忠诚日月可鉴,惊天地,泣鬼神。正月二十六日,于大埠桥畔从容就义,时年57岁。腾蛟就义后,明永历帝亲自祭奠,追赠为“湘中王”,谥“文烈”。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表彰已故明忠臣,谥“忠诚”,命为其建祠。1676年,腾蛟骸骨移归故里黎平,葬于黎平城西南西佛崖,后建祠于神鱼井旁边。(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政务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
第三位:南京大理寺少卿龙起雷
龙起雷,字时声,黎平城关龙家坡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70岁。万历十六年(1588年)八月乡试中举,次年己丑科殿试取进士。龙起雷参加了神宗皇帝殿试“考策”时,文章得到皇帝的认可,录取“三甲”,列159名赐“同进士出身”。曾任江西清江县(1988年改为樟树市)知县、燕京(今北京)苑平县知县、南京大理寺评事、少卿,官至正四品。系黎平府建府以来,开科第一进士。其父龙高泉,为文林郎太学生,育有四子:长子龙起春,万历癸酉科举人,出任江西南昌教授,升任云南大理知县;次子龙起渊,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举人,文林郎;三子龙起福;四子龙起雷。时龙氏三兄弟均文入科举,章华黔乡,誉为贵州文科“三龙”。
龙起雷治县有方,不惧豪强,敢于镇压黑恶势力,使清江百姓得到安居乐业,名闻朝廷,得到朝廷的重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出任燕京(今北京)苑平县知县,1595年明廷破列提升为朝廷言官、实录修撰院。1597年被调任南京大理寺评事时,为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新政,内阁首辅张居正辅政改革,为中兴时期,明经济文化极其发达。神宗皇帝尽管疏于朝政,却有爱惜人才的一面,特别对科举在京为官的进士人才,颇为关爱。神宗皇帝想要龙起雷出任贵州巡抚主政,但龙起雷没有表态同意,皇帝只好说“朝中乃需尔等贤臣也”。这是一日早朝退朝后,皇帝突然要龙起雷留步,有了这样的对话:
帝曰:“卿,黎平开泰乎?”
对曰:“臣,黎平开泰人也。”
帝曰:“十一年,黔发生兵变,地于黎平?”
对曰:“然也。是年,臣尚幼,府学。五开卫军士胡国瑞等驱逐守备,逼死职官,发动兵变。时,兵燹侵扰县府,府学因之四歇学也。十一年,黎靖参将邓子龙举兵灭之。邓子龙乃皮林石崖书刻‘过化’也。”
帝曰:“今,黎平,平乎?”
对曰:“托吾皇宏福,黎平平也。”
帝曰:“卿欲黔主政布乎?”
对曰:“黔,乃臣之故土。臣非欲政布也。”
帝曰:“朝中乃需尔等贤臣也”。
龙起雷是值得后嗣学者敬仰的,当清江县遭受洪水,灾民断粮之时,作为知县的他,敢于杀头之风险,而借军粮救济灾民的义举,正如神宗皇帝评价他那样“以粮为纲,心系灾民,好知县也。”而他担任南京大理寺评事时,在事关国家大事的大是大非面前不畏权贵,直言不讳的品格难能可贵,不仅弹劾了时任内阁首辅(宰相)的赵志皋、兵部尚书石星,因论事得罪了时任工部尚书的李戴等。事后,贬高州知州。在高州两年,他深感官场黑暗,斗争复杂,于是淡出官场,于1603年辞官回故里黎平。这一年他仅43岁,居于神鱼井左上方老宅。龙起雷辞官后不到6年,清(后金)崛起,34年后清朝取代明朝。
(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机构,大理寺卿,主管刑狱案件审理的最高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少卿,即现在的最高法院副院长。)
第四位:山东莱州知府朱万年
朱万年,字鹤南,(?—1632年),黎平城关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乡试中举人,初任定陶县县令,后升任北京中城兵马司,后又升任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继升员外郎中,后受命任山东莱州知府。
明崇祯五年(1632年)五月三日,明朝叛将孔有德率部攻打莱州城。七月七日,叛将孔有德诈降,诱俘了朱万年和谢连。万年对叛军说“你们抓我无益,不如以精骑随我前往,我喊守城者出来投降。”叛军信以为真,派出500精骑随万年至城下,万年大声疾呼:“我已被捉,必定是死,叛军精骑在此,请速发炮打,不要顾虑我!”城上守将杨蕃不忍心发炮,怕伤及万年,万年就顿足大骂叛军,叛军怒不可止将万年杀死。城内守军见万年已死,这才发炮打击,毙叛军精骑半数之多,顿挫叛军锋芒锐气。崇祯皇帝闻万年死讯,追赠其为太常寺卿,立坊建祠。后莱州军民在城南门外朱万年殉难处,立牌坊一座,坊上大书“朱太守骂贼死难处”。建祠一座,祠内四壁描绘万年当年率军民守城御敌之画四十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表彰明朝忠烈,谥其“烈愍”称号,清代大儒师郑珍有诗记其事。(知府,即“太守”,也称“刺史”又称“知州”,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州委书记。)
第五位:山阳知县董三谟
董三谟,字羽皇,明神宗万历中期(1573—1619年),出生于黎平府龙里所西门街董氏家族。自幼聪明好学,颇有志向。明熹宗天启4年(1624年)乡试中举,为甲子科贵州第十名,为董氏家族中的佼佼者,亦成为黎平人的骄傲与自豪。明思宗崇祯初年(1628年),董三谟赴陕西省山阳县任知县。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之南坡腹地,史称丰阳。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异常尖锐,1627年农民揭竿起义,主要在陕西、山西一带活动,明崇祯6年(1633年)之后,起义军活动区域扩大,形成全国性的大起义。陕北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于1634年攻打山阳县。消息传来,知县董三谟正在率兵丁于乡间催收皇粮。他的部属认为山阳城池犹如垒卵,早晚将破,再三劝说董三谟切勿返城,以避凶险。董三谟视纲常伦纪如泰山,审度时危势迫而执意回城,说:“除一死无以报国”。从属再劝,三谟大怒,厉声训斥:“我既然自为县令,保卫山阳是我义不容辞之职责,怎能丢下满城百姓而逃亡呢?”于是星夜兼程,火速奔回山阳县城。
回城后立即整编军民,严密守卫,奋起抵御,军民团结,民心士气高涨。但是,毕竟山阳城太小,而城池久困,粮断济绝,兵卒壮丁均身体气力不支,虽拼死战斗,最终寡不敌众,山城被攻破,董三谟被活捉,惨遭杀害,其父董嗣成、其妻李氏、其弟董三元及三个未成年子女同时被杀害。起义军离开山阳城后,山阳城余留的老百姓看到董三谟全家老少全被杀害,无不痛哭。董三谟全家为明朝尽忠死难的消息禀报到朝廷之后,崇祯皇帝朱由检也为之悲痛涕零,为表彰董三谟尽职尽责,阖门尽忠之德行,追赠其为光禄寺丞(掌管朝廷祭典、宴会、酒醴、膳肴之官,从六品),知县正七品加升一级。并下诏令于山阳城为其立祠堂并祭祀其父、其弟,其妻与子女另建坊供祀。董三谟阖家遗骨运回黎平府五开卫龙里所老家安葬,墓地在龙里所东北龙吴寨后的莲花山上。龙里所内建有董公祠以供祭拜。
黎平府城内建有纪念董三谟的“忠靖坊”,坊上镌刻有皇帝御赐的“节烈可风”谥封,后朝廷追谥其“节愍”称号。(知县:即一县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
参考文献:《黎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