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邓愈(1337年——1377年),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元至正十五年 (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邓愈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因为军功屡次升官,历官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谕德。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明洪武三年 (1370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明洪武五年(1372年)贵州布政使司黎平府古州八万诸洞爆发农民起义(诸洞即:九溪、九度、米坪、散毛、狋(yi)洞等),卫国公、征南将军邓愈讨平。明洪武十年 (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第二位,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邓子龙(1528年——1598年,今江西丰城新庄镇邓家村人,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邓子龙带兵到黎平皮林一带镇压农民起义,并在石帽山的东面断崖壁上写下“过化”二字,涂上鲜血,非常血腥。字为阴刻直行楷书,每字见方,左侧阴刻“万历十一年邓子龙书”,两行小楷。(过化:出自《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意思是说,君子所经过的地方百姓都得到教化,即便是再野蛮的人都会被“王化”、归顺朝廷)。他先于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后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的农民起义军。万历年间,又平定了金道侣起义和五开卫兵变。 万历十三年(1585年)于攀枝花痛击缅甸军队,升任副总兵,后因偏袒旧部军卒导致其他军卒叛变而被夺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参加万历朝鲜战争,于露梁海战中殉国。邓子龙善书法、好吟咏,著有《风水说》、《阵法直指》和《横戈集》等,他还自题“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在书房匾额上,足见文武双全。
第三位,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广安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副总理开始访问美国。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