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导航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新版网站 > 醉美黎平 > 历史沿革
黎平史沉
文章来源: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0-12-16 17:25 浏览量:0次 打印 关闭 【字体: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这是古代文人对黎平古邑文化的赞叹,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有一条路名为黎平路。黎平古城,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唐代,黎平为龙标县治地,时称五脑寨,始兴土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改称黎平。北宋巡抚副使龙禹官和丞相司马光上书神宗皇帝:“蛮地古州(驻地今黎平罗里)山珍物丰。蛮民聚党作乱。”神宗下令攻打土酋杨承磊。禹官统宋军在黎平城不远的侗寨枪杀千人后,把这个寨子改称“平越寨”。这是黎平特产和兵燹较早的记载,也是黔东南至宋代以来重要的文字资料之一。黎平,雅名黎阳,素有“黔东咽喉,军事要塞”之称。宋代以来,一直是军事战略要地,征战不息。明代,吴勉率20万农民起义军攻占古州(今黎平罗里)、靖州一带,朝廷命楚王朱桢、汤和率兵围剿,战争长达10年之久。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黎平府,辖五开卫等14个长官司。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红军长征到贵州第一个县城黎平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在这里召开了“黎平会议”,确立了红军长征北上进军的军事战略路线。这里虽然几经战火摧残,但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依在。东城门洞、南城门洞等古城墙依然健在;二郎坡、马家巷、双井街等明清时期民宅建筑依然林立;湖广会馆、胡荣顺商号、九如堂等清初的商业古建依然高耸;何公祠、 南泉山古寺、西佛崖、十万坪古战场等宗教军事古迹依然风采。可以说,黎平是宋代至民国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储存库。

河流井水是一个城市的灵气,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黎平古城,南有南泉山脉环绕,北有北门山脉围拢,形成上至五开下至罗团,长宽分别十公里三公里的船形盆地。城中有清澈见底的龙溪河(现称福禄河)沿北门山脚流下清水江。城内还有五座连绵的五脑山,形成五开回龙。让人称奇的是:先人依五脑地形,运用易经、星宿、天干地支、地理学,进行推算布局,开凿“九八”七十二眼井,眼井布局形象成一幅巨大的罗汉图。这种布局挖井,在国内实属罕见。这方有个性的水井和龙溪,滋润了一方生灵,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黎平子孙,使之人才辈出。明清时期,黎平出进士30名,举人236人。涌现明代翰林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何腾蛟、亚中大夫前吏部尚书梅友月、朱万年等众多的人才。

作为唐代龙标县治地的黎平,从古籍文献上也可读到称赞黎平山水文化的一些史诗。王昌龄贬谪龙标县尉后,天宝年间(742年)在龙溪惜别好友时,写下《送崔参军往龙溪》:“龙溪只在龙标上,秋山孤月两相向。”明万历二十七年秋天,时任南京大理评事的龙起雷,从南京回黎平,徙步龙溪赋诗《祭王昌龄》:“龙标天远接龙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年羁魂应不怨,诗荒开遍夜郎西。”这寥寥的几句,却道出了黎平优美的地理特点,也表达了他对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无比同情和赞颂其传播汉文化的精神,诗荒开遍夜郎西的感慨。

黎平古城,是东下湖广,西上云贵的交通要塞,也是清水江、都柳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重地。这里盛产杉木、木耳、山药材、牛皮等,为历代商贾云集之地,市场相当繁荣,有小南京的雅称。清代中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客商在黎平建立商会。现存清代嘉庆湖广会馆,建筑面积3480多平方米,仅禹王宫内就悬挂有“探花及第”、“状元及第”等各种扁牌题词80多件。木材方面,至今仍保存有5000多年前的阴沉木。“日有千人拱手,夜亮万盏明灯。”就是当年黎平古城繁荣的盛况。当地居民为繁荣经济,常年把山区的茶油、核桃、香菇、天麻、杜仲等山珍药材,由水路运往清水江,下洞庭,到上海,故而让黎平古城一直享誉上海等大都市。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