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友月 字望舒,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生于黎平府城(今黎平县德凤镇所在地)梅家脑。年轻时,读书于南泉山天香书院。万历十九年(1591年)参加辛卯乡试,中第六名举人,万历年二十九年(1601年)考中进士,出任四川重庆府推官,官为从六品。他才华出众,处事紧然,性格谦和,平易近人,任上未满一年就提拔出任吏部稽勋司主事(正六品);两年以后的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提升为北京吏部郎中,官阶正五品;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调任北京通政司参议;一年后再升任北京通政司副使,官阶四品。因深知朝中处事之艰难,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请旨回乡。从此安心故里,直到终老。
在任期间,梅友月想到家乡人民生活疾苦,尤其靖州、五开、铜鼓等地的军粮,要运到荆州、郧阳(今属湖北),路途遥远,苦不堪言,所征徭役因冰冻酷暑,运送者死于途中的不知其数。梅友月多次哭着向万历皇帝诉说家乡运粮之苦、死人之多,以死请求豁免,取消远道运粮等苦役。终于求得了朝廷豁免黎平府辖地的远道运送军粮之事。家乡人民十分感激梅友月立下的功劳,称之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此外,家乡境内的福禄江在黎平城西门处的山口,是当时黎平府城通往靖州、铜鼓等地及府城人们生产生活必经之地,原设有木桥,却常被洪水冲走,过河十分不便。梅友月之父梅孟春早想在此修建一座石拱桥以民解忧。但因自家经济困难,筹资亦难,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梅友月为实现父亲之志,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将自己的俸禄捐寄回故里,开始捐建福禄江上的石拱桥,以此成父之德。是年,由他捐建的西门石拱桥落成,名之为“成德桥”, 后用于公路桥,桥至今尚存。
天启四年(1624年),梅友月辞世,享年70岁。天启皇帝封赐梅友月为“亚中大夫”,加封“吏部尚书”之职,享受一品大员规格的葬礼。梅氏族人把他安葬于黎平府城城西的黄家山月形。其墓冢至今依存。
龙起雷 字时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生于黎平府城(今黎平县德凤镇所在地)龙家坡,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70岁。龙起雷少年颖异,与其兄起春、起渊共读,俱有成就,时称“三龙”。起春于明万历元年(1573)乡试中举,起渊亦于万历七年(1579)中举;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科乡试,起雷中第四名举人,次年己丑科会试,起雷与本籍人俞咨益双双考中进士,为黎平境内开科之始。
起雷中进士后,先是授职江西清江知县,任职期间,善断疑案,治狱多才,因而被提拔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在南京大理寺评事中,起雷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仅弹劾了赵志皋、石星、沈惟敬等位高权重的大臣,也弹劾了其他官僚,当然就得罪了一些官员。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起雷因论事得罪了时任工部尚书的李戴等,被置于审查之列。事后,贬谪高州知州。但起雷在高州为官的两年中,官场黑暗,斗争利害,于是厌恶官场,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辞官回到黎平故里,时年仅43岁,居住于神鱼井左上方老宅。后在黎平府学教了三年书,并以诗文为乐,安度晚年,直至崇祯三年(1630年)病逝。
何腾蛟 字云从、祥升,汉族,贵州黎平府人,明末忠臣。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于黎平府城一个书香门第和仕宦之家,明永历三年(1649年)为国殉难,时年57岁,葬于黎平城西隅之西佛崖。
何腾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贵州乡试时,考取了第十六名举人,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山西介休、汾阳、河南南阳、陕西大兴等县县令。之后,何腾蛟起任淮徐兵备道。崇祯十一年(1638年),朝廷提拔他任兵部职方主事,晋升员外郎,十二月调山西口北兵备道;十五年春,奉命出任湖北郧阳兵备道;十六年三月,督部史可法以为何腾蛟甚有边才而极力推荐,“亦为左师敬服”,于是超拜何任右佥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抚湖广。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进入北京,思宗朱由检自缢死,明亡。四月,清军入关。五月,明臣迎请清军入北京。明朝一部分官僚地主,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史称南明),以“复故土以光祖业”相号召,抵抗清军南下。是年八月,福王命加腾蛟兵部右侍郎,兼抚湖南。冬十一月,复命何腾蛟以原官总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福王被俘,弘光政权覆灭。是年四月,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号隆武,拜何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晋升何腾蛟督师的官衔。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何腾蛟与义军大发全师,准备与清军战于岳州及江西之袁吉。六月,清军渡钱塘,克绍兴,闽中大震。唐王朱聿键闻风出走,数日方抵汀州,清军淹至,众官逃散。八月,隆武帝及皇后在汀州被清军所俘,死于福州。十一月,明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兼兵部尚书,改年号为永历。拜何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清兵逼广东,桂王走梧州奔桂林。清军迅速攻下梧州,桂王再奔至桂林。这时,只有大学士瞿式耜坚守桂林,顽强抵抗,桂林才得以保全。湖湘一带,总督何腾蛟的部将及率领的荆襄十三家军与清军顽强战斗,起到了前卫作用。这时,怀有野心的武冈总兵官刘承胤挟持桂王由桂林出走到全州,三月到武冈,瞿式耜留守桂林。孔有德率领的清军已经大举进攻长沙,马进忠、王进才等纷纷溃退,长沙守将王进才逃往湖北。何腾蛟势孤,未能御,单骑走衡州(今衡阳所辖),于是长沙、湘阴、浏阳悉归清军。时卢鼎守衡州,总兵官张先璧带兵掠城,卢鼎不敌,败走永州。张先璧挟持何腾蛟走祁阳、出辰州(今沅陵、泸溪、辰溪、溆浦等地),五月逃入永州。卢鼎部又大掠永州城而走道州(今道县),何腾蛟遂奔白牙市(今湖南安东县)。清军入衡州,守将黄朝宣降。永州空虚,亦取之,而仅派一知府守城,明副将周金汤乘永州兵弱,复夺其城。八月十三日,清兵破武冈,刘承胤以城降。桂王携带官眷奔靖州,九月返桂林。而城中只有焦琏一军,何腾蛟考虑其势孤,率赵印选、湖一青入城相助。正危急时,南安侯郝摇旗忽拥众万余至,上下震动。摇旗与焦琏部将展开角斗,恰逢卢鼎亦带兵至。何腾蛟从中调解,使桂林得以安定。于是何腾蛟派遣焦琏、郝摇旗、卢鼎、赵印选、胡一青各营分别镇守兴安、灵川、义宁诸州县,兵势稍振,有了转机。十月,清军破黎平。守将总兵萧旷死,恭顺王令士兵围何腾蛟住宅,获全家及族人40余口为人质,以招降何腾蛟。
顺治四年(1647年)十一月,清军逼全州,何腾蛟督五将合御,赖以保全。十二月,永历帝因何腾蛟家属被执,下诏褒慰,其中有“非卿不能有此难,非卿不能处此难”之语。何腾蛟捧诏,涕泪横流。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清军由湖南席卷而下,占领全州、兴安。何腾蛟驻守永宁。郝摇旗败走桂林,挟桂王走柳州又奔南宁。三月,闻桂林兵变,何腾蛟急领兵往;清军得知信息,率兵直攻北门。何腾蛟督焦连,胡一青、周金汤、熊朝佐等将分三门出击,清军退。四月初六,何腾蛟联合义军与清军复战,督焦琏、胡一青等分三门拒守,居中指挥,督诸军鏖战。胡一青率将士,挥戟冲锋陷阵,叱咤撼山岳,清军被击退。何腾蛟尾随至岩关,身先士卒,大战于兴安三里桥。清军列阵塘铺营,漫布山谷,以四股侵入,何腾蛟命赵印选率五司将士奋勇当先,多有斩获。直到酉刻,胡一青仍率兵继续战斗,至三里桥,诸将踊跃,无不以一当百,清军再退至兴安。初八日,何腾蛟督诸将前至凤凰坪距三里许与清军大战于松林。清军伏兵炮声隆隆。何腾蛟令四路出击,命赵印选、胡一青率诸标镇往来冲杀,鏖战良久,如奔雷急电之中。标镇周金汤、熊朝佐奉令从凤凰坪左山横击,清军大败,死者山积,鸾桥之水为之不流。五月十五日,何腾蛟指挥三军进攻全州城,自早至晚,炮伤敌副参顾有能等45人。二十六日夜令赵印选督全营攻北关,焦琏督全营袭南关,蒲镇一营攻西关。次日卯刻胡一青先登城,生擒清巡抚李懋祖,押送桂林斩首。各营相继攻入,悉斩清军精锐。直至二十七日,清军退走。这次战役,八次大战,五次进攻,收复了全州,史称“全州大捷”。
顺治五年(1648年)六月,江西的清降将金声桓、广州的清降将李成栋先后反正,据地归附,声势复振。在湖南的清军逐渐退去。七月,何腾蛟进驻全州。八月,桂王自梧州入肇庆,何腾蛟再派遣曹志建、卢鼎、焦琏、赵印选等率军攻永州。围三月,大小36战,至十一月,攻占永州。接着不久连克宝庆、衡州、常德,以前所失的土地,渐次恢复,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抗清声势为之大振。但在议兵进攻长沙时,因堵应锡嫉妒马进忠而招李赤心进驻常德。马进忠怒,先遣百姓出城,后纵火焚烧房屋,出走武冈、宝庆,王进才也放弃宝庆逃走,各城守将闻风皆溃。时何腾蛟驻衡州,闻之大惊,一面上《千里一空疏》,一面促往援江西诸将出茶陵,檄马进忠由益阳出长沙扼北来之援兵。顺治六年(1649)正月,何腾蛟檄召马进忠由益阳出兵长沙,并亲往忠贞营,邀李锦入衡州,其时只带随身30名士兵前往。然而李锦已往东开拔,何腾蛟即尾随至湘潭,湘潭已是一座空城,李锦弃守离开了,何腾蛟便进驻危城之中。是时诸将都已经增援江西,金声桓、黄飞鸾又已调往全州。马进忠听到何腾蛟轻身独往,随即遣将追护,但已来不及。清恭顺王探知,遣兵背道而进。有左良玉旧将徐勇,轻骑入城,率众参拜何腾蛟并劝其降清。何腾蛟斩钉截铁地说:“汝何劳神,吾头可断,心可剖,欲降不能。”徐勇原为左良玉部将,曾追随过何腾蛟,何腾蛟见其为虎作伥,怒火中烧,骂不绝口,举剑要砍杀徐勇,徐勇只好退避。何腾蛟被执,软禁于城外之慧德庵中,正襟危坐,水米不沾。
何腾蛟被俘后即绝食,坚拒清将高官厚禄之劝降。明将宣威将军杨一营不知何腾蛟去处,想寻找救护他,曾7次冒险单骑入危城寻访,终不可得,不幸被流矢击中殉难。十九日晓起,营垒皆空,何腾蛟方巾便服坐堂上,流泪说:“五年督师,心血呕尽,而结果落得这样地步,这难道是天意吗?”满州贵族固山额真佟养和延请何腾蛟谈话,劝他归顺清朝。何腾蛟席地而坐,一言不发。清军将其家属40余口(包括他的继母孙大夫人及正妻徐夫人在内)来胁迫何腾蛟投降。何腾蛟不动声色地说:“老母耄矣 ,余无足惜,一惟命。”又强迫他投降,他说:“我国不幸,大臣被掳,我肩负大明三百年纲常的重任,岂能以一身事奉两主?我是个血性男子,百折不回,你们为何还吝惜一剑,不把我杀死?”佟养和见他意志坚决,不可动摇,便退出。佟养和再派人来劝降,他拒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衣带之遗,彼则行之,我则继之,吾志决矣,勿复多言。”佟养和叹息道:“真是个硬汉,他的志向是不能改变的了。”清六王子齐尔哈郎不忍心杀他,便给他一捆丝绳,一面汗巾,由他自缢。他慷慨迈步大埠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绝命诗):
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从容自缢于湖南湘潭流水大埠桥边。时值永历三年,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二十六日,终年57岁。何腾蛟一家40余口也已被清军残暴杀害。桂王闻讯,令三军缟素,望祭痛哭,三军皆哭。桂王(永历帝)亲举祭奠,追赠何腾蛟为“中湘王”,谥号“文烈”,设位于肇庆天马寺,并授其子何文瑞为佥都御史,袭定兴侯。
何腾蛟壮烈殉国后,其侄(起蛟子)次年往湘潭扶梓归里,将其尸骨安葬于黎平城西门外西佛崖。表达了乡人对何腾蛟的景仰与崇敬。康熙十四年(1749 年),清廷表彰已故明臣,谥何腾蛟“忠诚”,并命为其建祠于黎平城内神鱼井旁,名“何忠诚公祠”。
朱万年 黎平城人,字鹤南,汉族,生于明隆庆年间(1567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乡试中举,列第32名。历任山东定陶县知县、北京中城兵马司指挥,升任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员外、郎中之职。崇祯四年(1631年)任山东莱州府知府(正四品)。
崇祯四年(1631年)朱万年出任莱州府知府,11月28日,孔有德军至吴桥(今河南),因缺粮草而兵变。接着连续攻克陵县、临邑、商河、齐东、新城、青州六县。孔军于第二年(1632年)元月东进,围攻登州,生擒孙元化及守备宋光兰、分巡道王梅等官员,孔有德占领登州后,自称都元帅。接着叛军攻水城,总兵张可大坚守水城数日,终因寡不敌众,水城陷落,张杀死妻妾后自尽于太平楼。
为防叛军西进攻打莱州,时山东新任巡抚徐从治,登州、莱州新任巡抚谢琏、通州副总兵杨御番、监视太监徐得时、翟昇、参将彭有谋等,也先后莅莱,协同守卫莱州城。
“吴桥兵变”前,孔有德曾经带兵经过莱州,当时朱万年曾备办酒肉出城犒劳过孔军之将士,孔军甚是感激。“吴桥兵变”后的12月18日这天,孔叛军再过莱州,便派人向朱万年传信,说“朱上台勿恐,前厚享之恩,终不敢忘也。”其实,叛军孔有德第一次路过莱州时,朱万年就察觉孔有谋反之心,于是作守城部署,将海防、要地之守军也全部调入城内共同坚守,动员城内缙绅百姓,加紧储备粮草,组织青壮年编派城头以充垛夫。全城共设1778 垛,每垛5 人,包干轮流,持棍昼夜值守。在城门楼前垒高墙,城垛上置箭帘,四城楼置红夷大炮,城垛下堆雷石、备钩叉,还研制火药武器。
崇祯五年(1632年)2月3日,兵临莱州城下。敌我兵力对比,敌有骑兵5 千,步兵万余;莱州守军骑兵不足1 千,步卒不足4 千。但叛军一次次的猛烈攻势,却都被守军一一击退。
2月29日夜,朱万年从城南门发30名敢死之士,偷袭睡梦之中的叛军营地,斩敌首3 级,获战利品一宗。当敌军组织力量反扑时,守军已获胜而归。次日徐抚、杨镇亦出敌不意,组织500 名精壮,一冲南关,一冲西关,一时间叛军手足无措,丢盔弃甲,守军大获全胜。
3月23日,叛军于城之东北角掏成隧道,暗藏地雷于其内,火引机发,使城墙震塌两丈许,接着叛军蜂拥而上。朱万年立即组织全力还击,参将彭有谋率军英勇战斗,一夜间连续击退叛军3 次猛攻。叛军尸积于濠,濠水为之断流。
莱州城被围困6个月,城内弹尽粮绝。朱万年派人突围进京求援,朝廷内部主战派、主抚派一直争论不下,故未发一兵一卒。在朝廷的莱州人刘耳枝、王万象等一次次上疏求救兵,奏本均被压住,莱州危在旦夕。
朱万年等见到再无援军解围,且朝廷将下招安圣旨,于是也不得不姑且观之。7月4日,朝廷招安圣旨终于下到。巡抚谢琏,知府朱万年被迫接旨。朱万年与同事商议:“叛军破州毁县,杀害朝廷命官,自知难赦,且又未经大创其锐,其志甚骄,必无投降之意。不去,又有损国威。我身为知府,食禄为王朝臣,此身何惜!”诸将士均劝阻,朱万年道:“我不出,民且死,倘悔祸而姑缓其攻,我取谷薪以自给,亦可也。”
7月7日上午,屈宜阳再请朱万年等去叛军营里宣诏。朱万年同礼生四名到河南刘家庄开读诏书。孔有德却留朱万年于营中饮酒甚欢,朱万年方信不疑,入城言于谢琏:“贼抚是真,各小头目愿见。”谢备银花四对,红缎四匹,银四十两,同徐、翟复出,再约总镇杨翰城,杨曰:“总镇惟知杀敌,不知抚事也。”坚决不去。杨再次劝阻朱万年等勿上贼之当,朱万年说:“此去如有济,足解倒悬之厄;无济,则弃我一人,而将军可以完莱事。”当时谢、朱等出城,中了贼人之计。
朱、谢等被擒之后,为多杀贼兵,朱万年骗敌说:“尔等抓我无益,不如以精骑随我前去,喊守城者来降。”叛军信以为真,遂挑五百精骑拥朱万年于城下。忽然间,东西两声炮响,群贼攻城。城上总镇杨翰城见状,急令禁闭城门,刹时叛军扑城,城上炮矢如雨,方保无虞。朱万年顿足大骂叛军。叛贼以刃削其颈,逼其向城呼降。
朱万年厉声高呼:“吾死矣!汝等固守!”
城上将士恐炮矢落下伤及朱万年而暂停。朱万年见势危急,对着城楼大喊:“我已被擒,誓必死。彼精骑尽在此,可发炮急击之,勿以我为念!”又大骂孔有德叛贼,并夺取一刀。叛军见状,连忙将朱万年乱刀砍死。城楼上杨翰城见朱万年已死,顿时城楼上炮矢俱下,叛军精兵死伤过半,只得收兵回营。叛军赚城的阴谋仍被粉碎了。莱州解围,叛乱平息。
朱万年遇难后,崇祯皇帝知其死得壮烈,追赠为太常寺少卿(正三品)。朱万年家乡黎平城,也立了“朱公祠”即“朱太常庙”,供后人祭祀,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
董三谟,字羽皇,明神宗万历中期(1573—1619年),出生于黎平府龙里所西门街董氏家族。自幼聪明好学,颇有志向。明熹宗天启4年(1624年)乡试中举,为甲子科贵州第十名,为董氏家族中的佼佼者,亦成为黎平人的骄傲与自豪。明思宗崇祯初年(1628年),董三谟赴陕西省山阳县任知县。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之南坡腹地,史称丰阳。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异常尖锐,1627年农民揭竿起义,主要在陕西、山西一带活动,明崇祯6年(1633年)之后,起义军活动区域扩大,形成全国性的大起义。陕北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于1634年攻打山阳县。消息传来,知县董三谟正在率兵丁于乡间催收皇粮。他的部属认为山阳城池犹如垒卵,早晚将破,再三劝说董三谟切勿返城,以避凶险。董三谟视纲常伦纪如泰山,审度时危势迫而执意回城,说:“除一死无以报国”。从属再劝,三谟大怒,厉声训斥:“我既然自为县令,保卫山阳是我义不容辞之职责,怎能丢下满城百姓而逃亡呢?”于是星夜兼程,火速奔回山阳县城。
回城后立即整编军民,严密守卫,奋起抵御,军民团结,民心士气高涨。但是,毕竟山阳城太小,而城池久困,粮断济绝,兵卒壮丁均身体气力不支,虽拼死战斗,最终寡不敌众,山城被攻破,董三谟被活捉,惨遭杀害,其父董嗣成、其妻李氏、其弟董三元及三个未成年子女同时被杀害。起义军离开山阳城后,山阳城余留的老百姓看到董三谟全家老少全被杀害,无不痛哭。董三谟全家为明朝尽忠死难的消息禀报到朝廷之后,崇祯皇帝朱由检也为之悲痛涕零,为表彰董三谟尽职尽责,阖门尽忠之德行,追赠其为光禄寺丞(掌管朝廷祭典、宴会、酒醴、膳肴之官,从六品),知县正七品加升一级。并下诏令于山阳城为其立祠堂并祭祀其父、其弟,其妻与子女另建坊供祀。董三谟阖家遗骨运回黎平府五开卫龙里所老家安葬,墓地在龙里所东北龙吴寨后的莲花山上。龙里所内建有董公祠以供祭祀,董公祠遗址在今龙标书院内,可惜这些古迹早已毁坏,现已荡然无存。黎平府城内建有纪念董三谟的“忠靖坊”,坊上镌刻有皇帝御赐的“节烈可风”谥封,后朝廷追谥其“节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