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黎平县深入挖掘民族技艺“宝库”,通过培育非遗工坊、培养工匠艺人和创建民族品牌等举措,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一是培育非遗工坊丰富产品库。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民间工匠艺人创办各类民族手工艺品企业,以蜡染、刺绣、侗族乐器、服装饰品和侗族木构建筑等非遗项目为核心,创新开发文创产品。依托非遗工坊、传习所、传习室等建设民族手工艺品非遗传承基地,推进手工艺产品生产、研发、销售一体发展。将民族手工艺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手工艺文化体验,以“手工艺+旅游”“手工艺+研学”形式,接待省内外研学、体验游客。截至目前,县内注册民族手工企业、合作社、作坊94家,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传习所、工作室29个,开发民族手工艺品种达700余种,共接待研学、体验游客2万余人。
二是培养工匠艺人壮大人才库。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组织民间织娘、染娘、绣娘等工匠艺人举办刺绣、织染等“非遗培训班”,鼓励符合条件的工匠艺人申报加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推荐县传统技艺类传承人赴省内外高校参加传统手工技艺培训,提升手工技艺水平。同时,探索将民族手工艺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民族手工艺课程,邀请民族手工艺传承人深入学校,教授传统民族手工技艺,进一步壮大工匠队伍。截至目前,开设培训班13期,培训人数700余人;通过就业培训带动5000多人就业,民族工艺品和旅游商品产值近亿元。
三是创建民族品牌拓宽销售面。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扶持手工艺品企业创建“侗品源”“彦婷刺绣”等民族手工艺品牌,依托研学旅游,与省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带动民族手工艺品批量销售。积极组织手工艺品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和洽谈会,扩大产品知名度,拓展销售订单。在旅游景区设立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品营销体验店,并鼓励和扶持企业、合作社、作坊开展直播带货,推动民族手工艺品“黔货出山”。截至目前,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20余次,直播带货企业5家,促成民族手工艺品销往泰国、台湾、陕西、内蒙古等海内外订单250余万元。
(县政府办根据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和县民宗局材料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